蔡立人

作者
據報導,華社研究中心學術董事徐雲彪先生稱,已故姚拓先生當年(五、六十年代期間)編排小學三年級華文課本時,由於受教育部的限制,就自創“黃梨”取代“鳳梨”。事實是不是如此?我找了一些資料,願與大家分享。

根據《馬華文學館》網站裡姚拓先生的生平介紹,姚先生1922年生於中國河南省,1955年在香港结婚,1957年携带妻女南来新加坡,1959年才移居吉隆坡;直到“1975年,姚拓由編輯文學轉至編輯教科書”。其中,國民型小學《華語》讀本(三至六年級)是在1983年出版。

如果以上資料正確,那就不符合徐先生所说的,姚先生於五、六十年代自創新詞一說了。“黃梨”一詞有沒有可能遲至1983年後才開始流通?


那麼,有沒有更早的資料記錄華社使用“黃梨”一詞?

請讓我提一提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已故謝冰瑩教授(1906-2000)。

謝教授在50年代曾經到馬來亞講學三年。她南自新加坡,北至亞羅士打,走遍了大半個國家。1961年出版《馬來亞遊記-上集》。

她在“馬來亞僑胞的口語”篇的開頭寫道:“‘入鄉隨俗’,這是中國的古話,也是我們處世的格言。”

教授初來時,有許多聽不懂也聽不慣的口語,但她還是不厭其煩地記錄和學習。她列出一些,比如:巴刹、山芭、冲凉、咖啡烏冰、腳車、頭家、打風、吃風、傻傻的、呱呱叫等等。

其中,“罷了”,教授稱為語尾詞,並舉例:“我是說這個黃梨(鳳梨)不好吃罷了”(第126頁,見附圖)。

由此可見,先輩們早在上个世紀的50年代,或更早,就已經把鳳梨稱為“黄梨”了。



這本內頁紙張嚴重發黃的黑皮小書,現被珍藏在新加坡李光前參考圖書館第11層的藏書閣裡。

我小心翼翼地翻閱着,前輩字裡行間流露的高尚情操和人格修養,令我肅然起敬。

謝教授不因為她是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和知名作家,而輕視本土華語。她也没有要僑胞們放棄使用地方詞彙,改用台灣標準國語,以便和台灣接軌。

相反的,她親身貫徹中國傳統優良的處世精神,入鄉隨俗,尊重和努力學習地方詞語,和當地的風俗習慣。

例如,她在寫華人過“農曆年”的熱鬧情景時,對一些禮節和風俗不恥下問的態度,是讓人尊敬的。

教授記載的口語不多,但是,還有無數個一代代傳下來的口語和慣用詞,在今天,不只是作為日常溝通之用,更是一種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感不是在“菜市”可以買到的。

語言是活的,是感性的,它不是一堆冷冰冰的符號,可以隨意更換或取代。

語言的胸襟也是寬厚的,是海納百川的,因此沒必要排他而尊一。

語言的生命,紮根于它所處的社會土壤裡,它的養分取自使用它的人群中。只要養分不斷,本土詞彙就有繼續生存和茁壯成長的生命力。

借謝教授在書中的感言:“他們更努力於華文教育,一代傳一代,以至永遠!”


蔡立人
稿於2011年7月12日


後記:
本文上網後,面書朋友張英傑先生來函提供以下資料,進一步說明,“黃梨”一詞早在1926年就在本地通用。

这是1926年7月21日《新国民日报》的剪报。

——柔 佛——
華僑學校 佳音
柔 佛六個半石·自大新黃梨廠設立以來·市 面日漸發達·我華僑僑居於此者·亦衆·該處設有公立華僑學校一所·於去年由熱心家劉登鼎·陳恩戴·張國淇·黃成·王季叻·劉興·陳錦雲·劉濃諸君所發起· 以迄今年·益大加整頓·如添聘教員·添置校具·經營已不遺餘力·學生亦日有增加·惟該校初立·經濟缺乏·收入無多·現時全仗月捐支持·幸担任該校月捐者· 爲數已不少·担任三十元以下·五元以上者·有劉登鼎·張國淇·王季叻諸君·其他担任三元二元者·亦不下數十人·該校今年度董事部職員·副總理張國淇·財政 陳錦雲·副財政黃成·諸君素向熱心教育·此次獲選·識者咸共慶得人云·(印心稿)

附圖:



Seng Fooi Chong 提供以下资料,说明“黄梨”一词自清朝开始就有记录。


黄梨

(1)指梨。亦指梨的品种之一。《北堂书钞》卷一四二引 三国 魏 傅巽 《七诲》:“ 桓阳 黄梨, 巠山 朱橘。”

(2)即凤梨。也称波罗。 清 褚华 《闽杂记·黄梨》:“黄梨出 泉 、 漳 、 臺湾 等处,形如芋头,大或及斗,其皮如松颗,周围有鳞,食之必去鳞,云有毒也,鳞内有根如针,着肉甚坚,须以快刀周剜方出,味极鲜爽,胜于洋桃,芭蕉果之类。 来子庚 观察言:他果多食皆损人,憔黄梨不然……《臺弯志》又云:‘波罗蜜,天波罗也;黄梨,地波罗也。波罗蜜大於黄梨,形色相似,惟皮光无鳞耳。’”




參考資料:

馬華文學館
百度百科
東方日報
詩華日報
佳禮每日新聞
食坊每日新聞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節錄:

馬華文學館網站 - 姚拓先生生平介绍

1970年,姚拓担任马来西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编辑。1975年,姚拓由编辑文学转至编辑教科书。他负责写作,编纂的马来西亚中小学教科书,其中包括马来西亚中学《华文》课本(预备班至中五;1960-1986年) 、新加坡小学《华语》课本(一至六年级;1970-1980年)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3M制《华语》、《数学》、《道德教育》、《人文与环境》(一至六年级;1980-1996年出版;现在仍然使用)、马来西亚师 训学院《文学读本》四册(1985-1987年出版;现在仍然使用)、马来西亚玛拉学院《华语》读本(1985年出版;现在仍然使用)、马来西亚国民型小 学《华语》读本(三至六年级;1983年出版) 、《友联活叶文选》640篇(1953-1970年编注;现在仍然使用),对海外华教贡献良多。


诗华日报 (2011年6月26日讯)

也是万达国际学院院长的徐云彪,早前以探讨我国独立前迄今的华文课本教科书演变,作为其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的研究题材,并发现我国华文教科书过度强调“本土化”,却失去了许多文化与文学的精髓。

他在采访多名编排教科书的学者,如已故姚拓、许友彬等人后,发现我国华文教科书因“死守”教育部所规定的条规,包括每一个年级限定学习300至500个不等的生字,而出现编者“自创词汇”来迎合教科书的要求,包括“凤梨变黄梨”的具有南洋特色词汇。

“姚拓当时(5、60年代期间)编排小学三年级的华文课本时,因为有一篇教材讲述我国盛产凤梨,但当时的‘凤’(繁体)字却是五年级学生才能学写的生字,因此他就想找一个词汇来代替凤字,后来想到凤梨的闽南话为‘旺来’,凤梨又是黄色,就以‘黄梨’来取代。”

1974年,西德主办世界杯。那年我三年级,第一次感受到世界杯的魅力,常常随着家人深夜里守在黑白电视机前看球赛。那时候的电视机清晰度不高,每当守门员大脚一踢,白色的球向上飞,会慢慢的拉长成椭圆形,像一个飞碟,落下时又变回圆形。

那一年,我们第一次拍摄班级照,当然,也是黑白的。不过,冲洗出来的照片却是品质一流,到今天还是黑白分明。三年级的班级照也是我在母校的第一张照片,非常珍贵。

照片中间是级任老师岑振平老师。听说岑老师的钢琴弹得很好,不过我们都没有机会欣赏。岑老师后来患病,胡润就老师接任当我们四年级的级任老师。

胡老师教我们华语。他长得不高,前额微秃,头发往后梳,瘦削的脸,轮廓分明,戴着一副时下流行的黑边眼镜。他教书时的模样,就像费玉清的招牌pose,头微微斜倾,呈45度向远方眺望。不过他的声音比較粗曠,不是费玉清那种美声。

胡老师教书认真,常常告诉我们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尤其是中华文化和历史,这是我喜欢上他的课的原因。对胡老师的字体更是五体投地,他写字,不论是在纸上或青板,都是苍劲有力,而且一笔一画,不偷工减料。胡老师也是H校女子篮球队的教練,蔡碧金是六年级时的队长。可惜H校女子队没有男子队那么好料,常常输给K校。

另一位中文字写得老练齐整的是黄遂昌老师。黄老师曾经给我写纪念册,我虽然记不起写的是什么,但是简单的四个字的銀鉤鐵畫,却让我印象深刻。

四年级教地方研究的是王赞锦老师。有一次王老师谈到孔子的生卒年,我就问他,为什么孔子的生年大过卒年的?王老師從課室的左邊走到中間,停了一會,再走向右邊,一邊解釋如何从公元前到元年,再到廿世纪。王老师是第一位给我解释公元前,以及正负数和零的概念的老师。

五年级是检定考试年,级任老师是陈月娥老师,一位教书认真的好老师。她也带我们升上六年级。

英文老师则是全校闻名丧胆的莊淑缤老师。刚开学没正式上课前,她走进课室,告诉我们上她的课的各种条规,也吩咐我们要买六本练习簿。莊老师不懂华语,也应该是担心我们听不懂英语,所以用福建话讲解。那是第一次一位老师在班上一本正经的对我们说福建话,感觉挺怪的。

罗庆桃老师是科学老师。他曾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年轻人要把电插头拔出来,却忘了把电源关了,手指碰到插针,不幸触电身亡。于是,我就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孩子。

升上六年级蜜月年,大家成为学校的老大哥了。那时候学校没有办毕业刊,我们每天就是忙着签纪念册。老师也很少上课,我们在班上各玩各的,比如,在木桌上玩玻璃珠、抛纸飞机、下棋等等。

这一年,梅振民老师当我们的音乐老师。梅老师的音乐造诣也是很高的,也是一位风趣的好老师。

不得不提起H校的男子篮球队。球队教练是陈必藩老师。陈老师的声音洪亮,教球或比赛时,课室里都可以听到他的声音。前锋是钟议仁和谢笃生,中锋是高佬张南桂,钟树德是后卫,忘了另一位是谁了。H校的经典佳作就是,由树德和南桂抢篮板球,然后迅速长传给守在前方的笃生;接着,笃生和议仁交叉盘球,像两把尖刀,快速带球上篮取分。敌方球队只能在后场乾瞪眼的份儿。

我有一次经过教师室,陈必藩老师摸着男子篮球队的常年杯,笑着对胡润就老师说:“这个我就有把握留在这里啦!”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是吉华(H)校男子篮球队呼风唤雨的时代。球队接连十年勇夺吉打北区校际比赛的冠军,所向披靡。背后功臣就是陈必藩老师。

1977年小学六年级毕业旅行,在新加坡住这家“新和旅店”,759 Mountbatten Road, Katong。这家旅店几年前刚庆祝50周年纪念。

出发前几天,邓锡兴校长在食堂召集大家,给我们一番勉励的话。他本身没有随团去。记得他对我们说:“去到新加坡,你看到的建筑物,不是两层,不是三层,而是得仰头看的。”说完,就仰头腰往后弯的向上望。接着他说:“你们出门,要记得,你们每个人的头顶上都顶着一面校旗。要让它骄傲的飘扬着。”

在吉隆坡停留那晚,正好举行亚洲男子篮球赛。有一晚是中国队出战,胡老师于是决定带我们去默迪卡室内体育馆看球赛,大家就是冲着这个中国第一中锋去的,他就是身高2.28m的穆铁柱。

看完球赛,我们上了巴士,胡老师随后上车,满脸笑容,还学穆铁柱的单手盖篮。


小学六年,学校没有办校刊,那时候也很少拍照,班级照也只有级任老师,我也就没存有其他老师们的照片。

不过也没关系,这么多年来,我早已把老师们的样子,永远烙印在我的生命里。

****
2011年7月28日-31日是吉華百年校慶,學生蔡立人以此三篇拙文向母校和所有師長們致敬。
****

緬懷母校(1)
緬懷母校(2)
緬懷母校(3)


2011年7月24日。新山。


时代背景
1974年3月 - 秦俑出土。
1974年7月7日 - 西德以2-1击败荷兰夺得世界杯。
1974年8月8日 - 美国President Nixon因为Watergate Scandal宣布下台。
1974年10月30日 - Muhammad Ali在第8圈击倒George Foreman,重夺世界重量级拳王宝座。

1975年1月6日 - NBC首播Wheel of Fortune。
1975年3月13日 - 越南难民大逃亡开始。
1975年4月4日 - Bill Gates始创Microsoft。
1975年6月30日 - Muhammad Ali在吉隆坡默迪卡球场一战以积分击败Joe Bugner。

1976年1月8日 - 中国总理周恩来逝世。
1976年4月1日 - Steve Jobs 和 Steve Wozniak 成立蘋果電腦。
1976年7月2日 - 南北越統一。
1976年7月20日 - 美國維京1號登陸火星。
1976年7月28日 - 中国唐山大地震,24万人死亡。
1976年9月9日 - 中国主席毛泽东逝世。
1976年11月26日 - 微软正式注册成立。

1977年1月23日 - 美国著名电视剧“根”(Roots)开始在ABC启播。
1977年6月26日 - Elvis Presley 在 Indianapolis开最后一次的演唱会。
1977年8月16日 - Elvis Presley在其住宅Graceland逝世,享年42岁。
1977年11月10日 - Bee Gees推出Saturday Night Fever专辑。
在吉华(H)校六年,都是黄田水先生当副校长。黄副校长个子不高,不过,一张国字脸,不用开声都已经威严十足,大家都怕他。他每天都用扩音器做报告,从校长室外的窗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学校右边的课室,也就是六年级那排。黄副校长常常以他洪亮的嗓子喊:“安静下来!排好队!不要讲话!”。

黄副校长播报前,常常会先“试咪”,就是“呼呼呼”、“拍拍拍”,的吹气和“拍咪”。到今天,我还是会怀念他那一口独特的华语腔调。

黄副校长夫人,董雅兰老师,也是在H校任教。这张照片是1976年拍的。右边就是黄副校长,中间是吉华校友会主席李成正局绅。左边这位老师的名字,前阵子已经记起,沒記下來,现在又忘了,实在懊惱,也著實不该。如有谁记得,请告知,感激不尽。这位老师的书法寫得很好,任教不久,就离开了。

训育主任(现在也称纪律主任或训导主任)是潘运皇老师。潘老师也是每天板着一脸严肃。这也难怪,不严的话,学生就会爬上头了。

以前的班级是以颜色命名,即,红、黄、蓝、青、白、紫。现在则是以国内大学的英文名称缩写命名,比如,UM、USM、UKM等等。坦白说,我还是喜欢彩虹的童年。

我在一红和二红班的级任老师是黄彩玉老师。级任老师也就是现在的班主任。通常级任老师带两年,三、四年级,五、六年级换老师。

黄老师戴一副眼镜,身材微胖,是个疼学生的好老师。从前的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除了语文科、算术(一、二年级学算术;现在的孩子比较聪明,都学数学)、连音乐也教。老实说,黄老师的嗓子并没什么特别。不过,教一年级学生唱《客人来》,也实在绰绰有余了。

谈到唱歌,不得不提有一副好嗓子的伍艳华老师。伍老师身材高挑、穿着时髦、发型前卫、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喜欢穿紧身长袖衣配窄长裤和高跟鞋,有时候围一条丝巾。伍老师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令人如沐春风。

H校另一位美女老师是李玉芳老师。李老师有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披着一头飘逸长发,皮肤白皙,说话清晰,不疾不徐。遗憾的是,两位美女老师都不曾正式教过我。

那时候一年级的《华语》读本是很浅的,第一和第二课就是:

(一)拍球
弟弟来
来来来
来拍球

(二)唱歌
哥哥唱歌
姐姐唱歌
我也唱歌

二年级的读本也没什么不同,生字多了些而已,内容是挺枯燥的。那时候也没什么课外读物,《好学生》半月刊、《知识报》、《知识画报》好像也只在两三年后才出版。

于是,我就开始读堂兄堂姐的高年级读本。读到四年级的课文,顿时被精美的插图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那时候的插图都是手工油绘印刷,没有电脑绘图这回事。

由于读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愛迪生等等,在班上我就常常给坐我前面的李合兴讲故事。后来被黄老师骂我说话太多,干扰同学。

四年级读本有一课是说一名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在发现敌军施放毒气后,为了要通知后方兵士们,就毅然除下自己的防毒面罩,用力吹起号角。后来,因为吸入太多毒气而不幸牺牲。

插图里那名士兵跌坐在地上,除下的面罩搁在胸前,右手握着小號,用力吹着。遠處漫天烽火,毒氣滚滚而来。

这幅感人的畫和捨己為人的故事,就这样刻印在我的心里。


緬懷母校(1)
緬懷母校(2)
緬懷母校(3)


时代背景
1972年1月15日 - 美国President Nixon授权开始研发太空穿梭机。
1972年2月4日 - 美国Mariner 9太空船从火星发回照片。
1972年8月12日 - 美国从越南撤回最后一批军队。
1972年9月5日 - 西德慕尼黑奥运会大屠杀。
1972年12月11日 - Apollo 17 登陆月球。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登月。

1973年3月29日 - 美国最后一名军士离开越南。
1973年5月14日 - 美国发射Skylab太空站。
1973年10月20日 - 英国女王Elizabeth II为悉尼歌剧院主持开幕。
1972年,我的父母把我送入吉华(H)小学就读一年级。从此,我成了吉华人。

当年的吉华(H)校,紧靠路边围墙内的,是一排参天而起的针叶树。我们常常玩的游戏,就是把一根扯断的针叶小心接回,然后让同学猜扯断的地方在哪里。落了一地的棕色种子带硬的尖壳,有时候奔跑跌倒,膝盖和手掌就会被刺伤。我们的童年,也就在这一排大树下,嬉戏追逐中渡过。

左边教室前有一排用石灰砌成的花圃,种满长年盛放的大红花。奇怪的是右边教室(一年级课室)前却没有花圃。

学校左右两侧是候车亭,也是下午班学生到校后集合,和放学时等巴士的地方。

学校正对面是一间荒废的老式双层大屋,陰沉沉的。大屋前是一片空地。我和谢笃生常到那儿玩玻璃珠子。

进入校舍大楼,是一个小厅,右边有一道弯阶上二楼。牙科室就设在二楼。那时候,我们检查牙齿和拔牙,都在学校的牙科室。常常可以听到补牙机器的“滋滋”声,也常看到同学咬着棉花走出来。

过了小厅,左右两边是教师室;右边是(H)校的,左边是(K)校的。教师室很小,比一个标准课室还小。黄田水副校长就坐在正中,他后面是一排玻璃橱柜,摆卖了学校赢得的奖杯。

教师室后,就是礼堂。我记得,周会、打预防针、常识比赛等等,都在礼堂进行。后来学校老师增加了,礼堂也成了教师办公室,周会也移到篮球场了。


食堂是在学校后面的河边。当年一碗麵湯只要兩角,老師吃的加料大碗的,也只是五角。

校长室是在礼堂后边,要上一层阶梯。校长是戴克强先生,戴一副黑框眼镜,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也是第一任校长,从1958年掌校,一直到1973年底。

我三年级开学时,来了位新校长,谭汉文先生。

谭校长比较年轻,身材魁梧,声音低沉有力,中气十足,常带笑脸,样子很亲切。还记得当年有一位歌星叫魏汉文的,也是戴眼镜,样子有点像谭校长,所以,感觉上谭校长也似乎有点歌星的味道了。

谭校长掌校到1977年9月,接任的是温文儒雅的邓锡兴先生。邓校长那时并没有照片里的那把长胡子。他说话斯文淡定,文质彬彬,却不乏威严。

和邓校长相处的日子不多。不久,我们也就毕业了。


(注:照片借自吉华(H)校网站)

緬懷母校(1)
緬懷母校(2)
緬懷母校(3)
【说明】:我在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的官方网站和语范执行秘书交流后,不能苟同语范把“最高元首”一词列为不规范的解释。于是决定在原文(从“元首”谈起”)上增加资料和内容,连同其他两篇(“农历新年”、“稽查”和“查账”),依照语范执行秘书的建议,以书面提呈语范。





××××××××××

2011年7月17日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副主席、常务委员会长兼译名组主任:吴恒灿先生

吴先生,

您好!

我对于 贵理事会官方网站上,把一些本地常用词列为不规范、歧义和逻辑错误,不表同意。

特提呈此函,详细说明我的看法。班门弄斧之处,还望海涵指教。

谢谢。




蔡立人敬
jinchuah@gmail.com

××××××××××

“元首”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网站的规范词语表里称“最高元首”、“国家元首”和“州元首”都不规范,是歧义和逻辑错误,并把它们规范为“元首”和“州长”。原文如下。

3.建议使用词语:州长
不规范名词:州元首
原因:逻辑错误
说明:元首:国家对内外的最高代表。

4.建议使用词语:元首
不规范名词:最高元首/国家元首
原因:歧义
说明:元首:国家对内外的最高代表,已包含“最高/国家”。

请容许我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国家元首

《现代汉语词典5》把“元首”释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举的用例正是“国家元首”。这说明,《现汉》并不反对把“元首”搭配“国家”。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也都各自把“国家元首”列为独立条目。

百度百科说:“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维基百科说:“国家元首是国家、联盟、联邦中的最高代表,是国家的象征,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和义务。”

中国政府的官方新闻发布也用“国家元首”。例:

“值此非洲联盟第十一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名义,向会议致以热烈的祝贺。”(温家宝总理;新华社北京2008年6月30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3日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同舟共济 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站在联大一般性辩论的讲台上。”(新华社北京2009年9月24日电)

“王岐山副总理和戴秉国国务委员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特别代表分别负责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克林顿国务卿和盖特纳财长作为美国国家元首特别代表分别负责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外交部网站;2009年6月4日)

《三亚宣言》“1.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巴西联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印度共和国和南非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2011年4月14日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

在英文里,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BRICS 是“金砖国家”而Leaders是“领导人”。所以,以下的翻译已经被国际社会接受:

Head of State 国家元首
Head of Government 政府首脑
Leaders 领导人

“元首”也指head,“国家元首”即head of state。“元首”可以单独使用,比如“马中两国元首会晤”;也可以搭配“国家”。



最高元首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32条写明Supreme Head of the Federation是Yang di-Pertuan Agong。既然Head of the Federation已经清楚指的是联邦元首,为什么还要冠以Supreme呢?

很明显的,宪法是要凸显此元首(Head)是至高无上(Supreme)的,也是宪法给予我国元首的最崇高的敬意。

The Supreme Head译成中文就是“最高元首”,这也是宪法第IV部第1章的标题。

Head of State和The Supreme Head的区分就是,前者只是一般的称呼,而后者则是马来西亚独一无二的尊称。“最高元首”可被视为专有名词,且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这个独特的名称使到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把“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定为独立条目。

要知道,Agong一字本来就带有“至高”之意。相反的,“元首”和Head本身并没带有Supreme的这种敬意,所以,我们必须冠以“最高”,来更正确的反映宪法的涵义。

语范把Head of State等同The Supreme Head,然后一概以“元首”来称呼,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一, 从直译角度看,语范忽略了Supreme一词;
第二, 从意译角度看,语范没有把宪法对元首的崇高敬意表达出来;
第三, 从国际惯例看,没有区分一般性称呼和我国的独特称呼。

语范执行秘书引述中国现代学者林汉达说:“(正确的翻译)就是尽可能地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 ”。中国当代学者王以铸说:“好的翻译决不是把原文的一字一句硬搬迁来,而主要的却是要传达原来文章的神韵”。

其实,林汉达也承认,中国的语文习惯,并不一定足以“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文学著作虽注重雅,仍以信为主;宪法更应追求信、达。连律师的法律文件都必须精准,不可有一丝含糊,因此用字措词务求详尽翔实,以致冗长沉闷。翻译宪法更不应该简炼、省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

所以,如果死板的依照中国语文习惯对“元首”的释义,根本不能忠实地表达宪法的The Supreme Head所有的意义,也不能跟从国际惯例的翻译Head of State。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神韵了。

同样的,宪法第41条说明,最高元首也是Supreme Commander,即最高统帅。虽然词典把“统帅”释为“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已经含“最高”的意思,但还是必须冠以“最高”以凸显Supreme这个字眼。

我查了几本英汉词典,都把Supreme Commander译为“最高统帅”或“最高司令”。请看文末附录(2)。所以,我不能苟同语范坚持不翻译Supreme这个字眼的立场。

另一方面,语范执行秘书说:“中国对本地特有事物、人名的译名,理事会仍然与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处协商,未必会全然接受中方的译法。”

我并不认为“最高元首”是中国翻译的。我只说,中国政府也尊重我国的称呼,例: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2日宣布:应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米詹和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纳丹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1月10日至13日对上述两国进行国事访问。”(新华社北京2009年11月2日电)

从以上短短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交部如何正确、妥当的,称呼三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再例:
“出席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米詹·扎因·阿比丁一行10日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参观访问。” (新华社西安2008年8月10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副主席曾庆红13日分别致电马来西亚新任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祝贺他们就职。”(中国新闻网 2006年12有14日)



州元首

把“州元首”规范为“州长”是不恰当,也不符合宪法的。联邦宪法在1976年8月27日开始生效的修订案(Act A354, section 42; Act A514, section 19)里,以Yang di-Pertua Negeri全面取代Governor这个字眼。

Yang di-Pertua Negeri在宪法的定义(第160条)是Head of State in a State not having a Ruler,Head of State也就是“州元首”。这里的State在宪法的定义是联邦州属。

在其他联邦制国家,比如美国和澳洲,州长(Governor)是州的行政长官,负责统筹州内的行政事宜。中国有省长(Governor),而省长也是一个行政职位。我们的州元首不是一个行政职位,不应该称为“州长”。

州元首可以列席统治者会议,但却不是世袭的,所以不能被选为最高元首。既然Yang di-Pertua Negeri有着列席统治者会议的特别地位,称为“州元首”并不为过。

语范执行秘书说:“因为宪法下还有市、县议会主席,法定称呼yang di-pertua MPSJ,我们不至于译为“首邦市元首”或“巴生县元首”吧!”

我认为这是对联邦宪法和翻译的误解。请让我解释。

首先,联邦宪法里根本没有提到Yang di-Pertua Majlis Perbandaran 这个职位。

第二,在联邦宪法里:

上议院SenateDewan Negara
主席PresidentYang di-Pertua Dewan Negara
副主席Deputy PresidentTimbalan Yang di-Pertua Dewan Negara
下议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Dewan Rakyat
议长SpeakerYang di-Pertua Dewan Rakyat
副议长Deputy SpeakersTimbalan-Timbalan Yang di-Pertua Dewan Rakyat

由此可见,英文的职位名称是很明确的,而国文的Yang di-Pertua也可以指一个议会里的主席或议长。所以,Yang di-Pertua也用在市议会和县议会的主席之称。

这就好像Head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人会把Head of Government翻译为“政府元首”;或把Head of Department翻译为“部门元首”。

同样的,没有人会把Senate的President翻译为“总统”;把Yang di-Pertua Dewan Rakyat翻译为“下议院元首”;也同样的,我们也不用担心会有人把Yang di-Pertua MPSJ翻译为“MPSJ元首”。

马来西亚的君主制度是很特别的。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出版的词典把“元首”定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就认为州最高领导人不能称为“元首”。也正因为我们的统治者会议里有许多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州元首、苏丹、拉惹、森美兰最高统治者,继而有“最高元首”,也就理所当然了。

另一方面,语范网站上的名称写法,DiPertuan和DiPertua,也不合乎宪法标准。宪法的写法是di-Pertuan和di-Pertua。

我们一直以来沿用前辈翻译的“最高元首”、“最高统帅”和“州元首”都是以联邦宪法为依据的,而宪法用词必须非常精确。真的要把“最高元首”和“州元首”规范为“元首”和“州长”,那也只好修改宪法了。


蔡立人
稿于2011年6月19日
增添内容和资料:2011年7月15日


浅见(6): 从“元首”谈起FB
浅见(7):“農曆新年”FB
浅见(8): “稽查”和“查账”FB


附录(1):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PART IV - THE FEDERATION
Chapter 1 - The Supreme Head

32. Supreme Head of the Federation, and his Consort
(1) There shall be a Supreme Head of the Federation, to be called the Yang di-Pertuan Agong, who shall take precedence over all persons in the Federation and shall not be liable to any proceedings in any court except in the Special Court established under Part XV.

41. The Yang di-Pertuan Agong shall be 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Federation.

160.
“Governor” (Repealed);
“State” means a State of the Federation;
“Yang di-Pertua Negeri” means the Head of State in a State not having a Ruler.


附录(2):
1. Supreme,至上的。Supreme Commander 最高统帅
p.793, 牛津英汉汉英词典201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2010

2. Supreme (地位、权力等)最高的,至上的。supreme commander 最高统帅
p.2033,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译文出版社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3. Supreme 最上的,最高的;极上的,无上的;supreme commander 最高统帅
p.1400, 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1996,商务印书馆 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4. Supreme 最高的;至高无上的。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rmed forces 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p.203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7the Edition



附录(3):

语范对拙文(从”元首”谈起)的评语 - 2011年7月7日

语范编按:感谢作者对本站提出的意见。一国理应只有一位元首,di-pertuan 源自 tuan, 是君主;di-pertua 源自tua, 则是长者、首领;早期前辈们把这两个词等同了,是一项谬误,因为宪法下还有市、县议会主席,法定称呼yang di-pertua MPSJ,我们不至于译为“首邦市元首”或“巴生县元首”吧!另外,中国对本地特有事物、人名的译名,理事会仍然与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处协商,未必会全然 接受中方的译法。


××××××××××


我在语范网站留言版的提问(1) - 2011年7月12日

执行秘书先生,

您好!谢谢您阅读拙文“从‘元首’谈起”,并给予解 释。

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1。请问如何翻译联邦宪法Part IV Chapter 1的The Supreme Head?
2。请问如何翻译联邦宪法第32条的Supreme Head of the Federation?
3。请问如何翻译联邦宪法第41条的Supreme Commander?
4。如果您说Yang di-Pertuan是君主,那么请问Agong是什么意思?
5。请问Mesyuarat Agong里的Agong是什么意思?

谢谢。

蔡立人敬



语范解答:

许多刚接触翻译或懂英语,但对翻译不了解的人对 翻译存在误解,因为他们不是翻译意思,而是翻译文字 。

中国现代学者林汉达说:“(正确的翻译)就是尽可能 地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 ”。中国当代学者王以铸说:“好的翻译决不是把原文 的一字一句硬搬迁来,而主要的却是要传达原来文章的 神韵” 。

以中英互译为例,一个称职的翻译员除了须精通两种语 文以外,还必须了解使用这两种语文民族文化与规范。 英文词Head, Commander, Chief实可用于任何阶级的首领或指挥官,所以需冠上Suprem e,State, Army等词来区分身份和管辖范围。

中文在五千年的演化中,成就了用字简洁、优美、精准 、概念词多的特点;概念词中的“元首”实已具一国之 最高领导人的含义(同元帅:统领一国全军的主帅), 是指特定的“国内第一人”,即同一国中已无人再具此 资格(其副手可以冠以“副”)。如果称呼自己国家的 元首时仍冠以最高、国家等,就产生了重复形容的语病 ,如“一个人的独白” 、“被世人贻笑大方”等句子。

另,中文本身已发展出一套包含规范语法、词汇、文字 等的完整的语系,除了术语名词以外,不适合以外语的 语法要求来进行自我规范。对于您的提问,简答如下 :

1&2:The Supreme Head (Yang di-Pertuan Agong) :元首,Deputy Supreme Head (Timbalan yang di-Pertuan Agong) :副元首。

3: Supreme Commander :元帅或统帅。

3&4:国文Agong 特指我国元首(专用名词)。Mesyuarat Agong 实为 Mesyuarat Agung;Agung 意指大、主要的; 因此译为“大会”即可。

语范执行秘书答


××××××××××


我在语范留言版的提问(2) - 2011年7月18日


执行秘书先生,

谢谢您的解答。

“元首”和Head都含有“最高”的意思。但是,为什么 宪法要多此一举的在Head of the Federation前面冠以Supreme呢?

正如我在拙文里说,宪法很明显的是要凸显此元首的至 高无上,这是对元首的最崇高的敬意。

“元首”一词本身并不含有这种敬意,它只是说明一个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已。

以语范的翻译标准,把Head of State等同The Supreme Head,然后一概以“元首”来翻译,是很说不过去的。

这正如Almighty God,既然人人都知道上帝是万能的,为什么还要冠以Almig hty呢?难道翻译时就可以省略掉Almighty吗?

如果翻译不能凸显宪法对我国元首的无上敬意,那还有 什么“神韵”呢?

谢谢。

蔡立人



语范解答:

您好!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千万不要用 英语语法来套汉语语法。英语文法规范中有相当多是不 适用于中文的;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 语、状语,六大句子成分。英语里缺个补语。汉语用补 语表示的意思,英语把它放到状语里去了。英语里面有 个表语,汉语把它放到宾语里头去了。

英文字母大小写的功能:英语中的神有两种写法,即god 和God,一个g小写,泛指一般的神;另一个G大写,特指基 督教的上帝,天父。两者读音一样,单从读音,无法分 辨, 所以冠上Almighty等前称是有实用性的 。然而华语则有上帝(天父)与普通神的称谓,已清楚 的显示两者之间的不同。

语范立场:在“州元首”一词不成立的情况下,我国就只有一位元首,其地位已无高低之分,因此建议使用“ 元首”与“州长”。

如您认为语范所通过的译词有误,欢迎以书信方式说明 因由,电邮或寄至 秘书处。您的意见将会在来届语范全委会议中讨论。谢谢。

语范执行秘书答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的网站上建议,社团的职位,应使用“审计员”或“查账员”取代“稽查”和“查账”,原因是歧义。原文如下:

建议使用词语:审计员、查账员
不规范名词:稽查、查账
原因:歧义
说明:社团的职位,稽查:官方检查走私、偷税、违禁等的非法活动。查账是动词。

请容许我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稽查
 
首先,我先写我的意见,再作详细解释。

(1)“稽查”不只可以用在官方检查,也可以用在公司企业、学校、医院、社团等等。
(2)“稽查”的范围很广,各行各业里任何有可能出错(有意或无意、人为或天灾)的环节,都可以稽查。
(3)“稽查”不含贬义(见文末注1)。相反的,它是正面且积极的。“稽查”是杜绝贪腐、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加强安全的预防措施。

让我们看“稽查”在词典和《百度百科》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5》稽查:
(1)【动】:检查(走私、偷税、违禁等活动)。
(2)【名】:担任这种检查工作的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稽查:
(1)【动】:检查(违法行为)例:~走私活动。
(2)【名】:担任稽查工作的人。

《百度百科》稽查:
(1)检查;盘查,与原始凭证进行比对确认,是否为账物一致;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1.官方检查走私、偷税、违禁等的非法活动;
2.公司企业检查/稽兑内部的违流程/反程序作业;
(2)担任稽查工作的人

两部词典的释义主要是针对官方检查。但是,“违禁”和“违法行为”的涵盖面很广,并不局限于走私、偷税(虽然对官方检查来说,这占大部分)。《百度百科》的释义就包括“公司企业”的内部稽查。

那么,要如何确定“稽查”也可以用在公司企业和社团呢?我们可以上网搜寻实例。以下是网上搜索到的实例(中国大陆和台湾而已),说明“稽查”是可以用在官方、公司企业、学校、社团、医院等领域的。


(1)官方:
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分局(南京市)
文化市场综合稽查队(南宁市兴宁区)
珠海药监稽查分局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检查(珠海市)
地税局稽查局(沈阳市)
市、县相继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稽查组织
食品稽查志工(台湾屏东县)
學生租屋安全大稽查(台湾台中市)

(2)大学/医院:
财务稽查制度(贵港市广播电视大学)
水电稽查办公室(湖南农业大学)
《济南大学能源稽查管理暂行办法》(济南大学)
计算机犯罪的预防和稽查问题(北京大学法律信息)
临床试验数据质控与稽查培训(上海中医药大学)
药物临床试验的稽查与核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建立经费稽查制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
中臺科技大学膳食衛生稽查違規罰單(台湾)
膳食稽查委員(台湾世新大学学务处卫生保健组)

(4)社团/团体:
校社联稽查部(山东理工大学)
财务稽查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联)
内部稽查制度(湖南女子大学社团联合会)
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稽查大队(北京市)
社团年检、日常管理与财政稽查(湖南省本级社会团体收支管理调查报告)
定期接受社团联合会纪检部的稽查(西安西小北高校社团网)
审计监督、税务稽查(山西省体育总会秘书处)
国际医药品稽查协约组织(PIC/S)
第36屆财务稽查委員會(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

(5)公司企业:
中国联通稽查大队综合部(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掌上文化稽查系统方案(中国电信)
专职网络安全稽查机构(淘宝网)
安全稽查员(富士康科技集团)

大连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用水稽查办公室(大连)
强化供水稽查(山东省淄博市自来水公司稽查管理)
强化安全稽查,推动安全管理(安徽电力宿松供电公司)
安全稽查组(重庆机床集团)
电子安全稽查(湖北省大悟县供电公司配电工区)
包头市运输管理处运政稽查大队

制定市场稽查考核办法(西安出租汽车管理处)
淄博市博山区煤矿安全执法稽查大队
拉萨市公交总公司稽查队

广州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稽查处
中国银行省行济南稽查中心

刘玉章:原中国银行稽查处处长,高级会计师,著名财税专家。
龚巧莉:财经大学教授,发改委稽查办财务稽查专家。

(6)一般公司企业管理和运营
酒店员工稽查考核管理办法
酒店管理人员稽查管理考核办法
內部稽查制度
承包商稽查制度
建筑市场稽查管理
工作目标稽查表
业务稽查专员
网站内容稽查人員
行车稽查员
有线电视稽查人员(稽查有线电视私接及合約戶之协商签约)
工安稽查人员(工地安全检查)

从以上的实例,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稽查”可以是各行各业的,包括财务查账和审计。“稽查”的目的就是要防止舞弊和贪污,避免或减少失误、甚至意外伤亡的发生。

“稽查”也是一个有正面意义的词。在企业管理方面,就是“防范于未然”。一个有良好管理层的公司企业或团体,必须有危机意识,成立特定的稽查小组,定期做稽查工作,确保作业流程顺畅、财务账目分明、设施使用安全、服务达到指标、符合国家或国际工业标准、电脑/网络和数据库安全等等。

对于社团来说,成立稽查小组或委任稽查员,可以是检查审计账目、网络安全、保安流程、或管理流程。

舉例,一个社团如果兴建新会所,可以成立“工程稽查小组”,负责监督承包商的工程进度,确保质量没有被偷工减料。

再舉一例,一个社团把电脑和网络管理外包给第三方,也可以同时委任一位在资讯科技方面有专长的会员,定期负责“网络安全稽查”,确保外包商遵守网络安全标准。

因此,社团使用“稽查”一词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另一点我注意到的是,两部词典的释义都没有“官方”两字,而语范的说明:“官方检查走私、偷税、违禁等的非法活动。”,很湊巧的,和《百度百科》的释义1.1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语范是参考释义1.1(官方检查),但没有考虑释义1.2(公司企业检查),是很奇怪的。释义1.2的创建日期是早自2009年3月12日。


查账

“查账”翻译成英文是Audit,通常指账目的检查或审计。但是,在今天的企业界,Audit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检查。Wikipedia解释Audit为:

The general definition of an audit is an evaluation of a person, organization, system, process, enterprise, project or product. The term most commonly refers to audits in accounting, but similar concepts also exist in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由此可见,Audit和“稽查”的意思很接近,包括检查个人、团体、系统、流程、企业、项目或产品。Wikipedia所说的财务会计、项目管理、品质管理、能源保护,都可以用“稽查”。

比如,Network Security Audit就可以翻译为“网络安全稽查”,而不是“网络安全查账”。

再如,ISO 28000 Supply Chain Security Audit可以译为“供应链安全稽查”,而不是“供应链安全查账”。担任这项工作的人,Auditor,也不是查账员,而是稽查员。

还有,Operational Audit和Management Audit可以各译为“运营稽查”和“管理稽查”,而不是“运营查账”和“管理查账”。

现在说回“查账”这个“职位”,词典把它标为动词。对于一个职位来说,当然用一个名词是比较适合。一般社团或活动的筹备委员会都有类似“查账”的“职位”,比如:

查账:赵先生
统筹:钱先生
发行:孙先生
联络:李小姐

查账、统筹、发行、联络都是动词。还有许多“职位”,如:特刊、设计、美术、排版、题字、交通、保安、招待等等。

一些大的社团都会设立工作小组,比如联络组的负责人就叫联络组主任(名词)。对于一些小社团,包括学校的家长教师协会,通常就是一个人(会员)负责工作,而且是义务的。

所以,“查账”、“统筹”、“发行”、“联络”(动词)也可以表示“负责查账”、“负责统筹”、“负责发行”、“负责联络”。如果把他们称为:

查账员:赵先生
统筹员:钱先生
发行员:孙先生
联络员:李小姐

就显得累赘了。同时,也没必要自称为查账主任、统筹主任、发行主任、联络主任。

所以我觉得,有些社团用“查账”并没错,这只是社团日常运作和沟通上简单化一个用词而已。当然,如果是招聘员工,就应该用“查账员”或“稽查员”。


结语
语言是属于大众的。词典的其中一个缺点就是,它往往不能实时的,具体的反映当今社会用词的真实情况。“稽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的用词,只要简单易懂,没有误导,没有错误,就不必化简为繁,死板的执着于语法标准,和拘泥于词典的字面释义。这样,大家都会活得快乐些!


蔡立人
稿于2011年7月1日


注(1)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副主席杨欣儒先生在其大作“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职位名称不规范”(原载于南洋商报·言论2010年5月17日)对使用“稽查”一词的社团这么评说:

“社团还有一个职位叫查账,而查账却是个动词,不是名词,指检查核对账目。笔者查了几本英汉词典,auditor的翻译是审计员、稽核员、查账员。有些社团把这个职位叫稽查,殊不知稽查指的是检查(走私、偷税、违禁等活动)。这是自贬身份的职位,该社团应该是经常有上述非法活动才需要设立这种职位吧?”。

杨先生的最后一句评语,对社团和担任稽查工作的人,都是不公平,且含有贬义的。




我对“华语规范化”的其他文章:

浅见(1):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浅析
浅见(2):规范词与本地惯用词 
浅见(3):规范的原则 
浅见(4):再看舞狮
浅见(5):从“黑心”谈起
浅见(6):从“元首”谈起
浅见(7):“農曆新年”
Next PostNewer Posts Previous PostOlder Post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