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人

作者
我的上一篇帖子"我对“华语规范化”的一点浅见(1)",是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为出发,观察其收录的词汇来看华语规范化这课题,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简单的说,我认为没有必要放弃我国的没有错误,没有误导的惯用词,改用中国大陆的规范词。

在这篇帖子,我以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的看法。

1991年我第一次到北京出差,也是第一次接触中国人的普通话。那时候,中国人管Computer为“计算机”,Hotel为“饭店”。我当然也入乡随俗,用计算机也好,去饭店也好,叫出租车也好,都依着中国人的叫法,那根本不是问题。

回到马来西亚,当然是用电脑、用计算机(Calculator)、叫德士、去酒店。

今天在中国,“饭店”和“酒店”到处林立;“电脑”和“计算机”也已经通用。中国接受“电脑”这个词,应该是要和国际社会接轨吧?但是,要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计算机”这个词。百度百科里列“计算机”为Computer,别称是“电脑”,由香港商人引入中国。文中举例PC为“个人计算机”,Laptop为“笔记本电脑”,“计算机”和“电脑”交互使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里也收纳“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而不是“笔记本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最近中国的新词又增加了“平板电脑”。杂志方面,他们有“计算机世界”,也有“微电脑世界”。由此可见,接受新词,保留旧有词并没有给中国人造成困扰。

今天这个世界是互联网的,中国人马来西亚人不出国,也可以随时得到世界各地的讯息和资料。人们在网上的互动程度不仅快速,也很深入。上新浪网,您就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用词;同样的,上“星洲日报网”、“南洋网”,中国人也可以认识马来西亚特有的词汇。

其实,在日新月异的这个时代,人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新词汇是很快的。并非如一些学者专家所担心,如果没有用一个规范词,就会造成困扰,就不能和世界接轨。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再说,各地有不同的词汇是件好事。我们在和中国朋友吃饭时,常常就中马之间特有词汇,聊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学他们的上海话、北京话、苏州话。认识语言之间的异同,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根本不需要规范到大家都说同一个,也是唯一的词,才可以彼此了解和沟通。

我本身有许多在中国工作的朋友,虽然发音还是马来西亚腔调,但是,不论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在适应中国语言方面都没有困难。上菜市场时,“土豆”听不懂,看说明一次就知道了。“公交车”是什么?问一次也就明白。回到马来西亚,自然叫回“马铃薯”、搭“巴士”。没有“不能和世界接轨”这么严重的后果。

在人和人沟通方面,变通是很常见的,并不需要“规范词”来引导。比如,常常有中国朋友问:“你们那儿马币对换人民币是多少?”我们当然也是“哦,马币一块钱大约换人民币两元。”就这么简单。马币就是马来西亚元,难道还得坚持是“令吉”或“零吉特”?

说回马来西亚,我在家不用花洒沐浴,我就是冲凉,我家的冲凉房就是冲凉用的。为什么偏要我到“浴室”“洗澡”?这跟“和世界接轨”有什么干系呢?马来西亚华人都到“浴室”“洗澡”就和中国接轨了吗?我真高兴发现《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收录了“冲凉”这个词,让我可以安心的继续在我的冲凉房冲凉。

其他例子,如:为什么要把“黄梨”改叫“菠萝”才叫规范?是因为担心中国人来到马来西亚时错把此“黄梨”为彼“黄梨”吗?为什么得把“燕菜”改叫“琼脂”?把“乌龟豆”改叫“芸豆”?
把“莞茜”改叫“芫荽”?
把“番薯”改叫“甘薯”?
把“三层肉”改叫“五花肉”?
把“快熟面”改叫“方便面”?
把“大红花”改叫“朱槿花”?
把“水泥车”改叫“混凝土搅拌车”?
把“捐血”改叫“献血”?
把“洗肾”改叫“血液透析”?
把“骨痛热”改叫“登革热”?

在一些人推动的“马来西亚规范中文”里,我也发现了许多不一致的地方。现列出一些例子:

• 为什么对外来音译词取舍不一致?同是交通工具,为什么音译的“巴士、的士、罗里”不被接纳,而“摩托车”、“卡车”(Truck)、“吉普车”却是规范词?

• 为什么对外来词取舍不一致?如果“料理”和“便当”是外来词而不被接纳,那为什么“逻辑”、“幽默”、“引擎”、“经济”、“咖啡”、“咖喱”,却是规范词?

• 为什么对“以此类推”不一致?例:既然“捐血”规范为“献血”,为什么“捐钱、捐款”不改作“献钱、献款”?如果“甘榜”应作“马来乡村”,为什么“甘榜鸡”叫“步行鸡”,而不是“马来乡村鸡”?那“甘榜鸡蛋”是“步行鸡蛋”还是“马来乡村鸡蛋”?

• 为什么对学名取舍不一致?例:如果“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可以叫“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可以简称“非典”,为什么“洗肾”得叫“血液透析”?“大红花”得改为“朱槿花”?“魔鬼鱼”得叫“蝠鲼”?

• 为什么对简称/别名取舍不一致?例:
如果“马华”失范而应作“马华公会”(“马华公会”其实也是简称),那“奥运会”、“奥委会”、“人大”算不算标准?如果凡是别名都不规范,那,大马、狮城、香江、濠江,以及所有中国城市的别名:燕京、申城、津门、春城等等,以及城市的简称:京、津、冀、晋、辽、沪等等,算不算规范?

• 为什么对动词/名词的规范不一致?例:如果规范“炒粿条”为动词,“粿条炒”为名词,那“北京烤鸭”是否应改为“北京鸭烤”?当名词用的“烧肉、烧鸡、炒面、拉面”是不是都得改为“肉烧、鸡烧、面炒、面拉”?如果动词不能当名词用,名词不能当动词用,为什么又可以“百度一下”?如果“饭盒”必须是盒子,“盒饭”才是饭,为什么“熊猫”不是猫?

• 为什么对本地特有的词语属例外不一致?如果“董教总”、“拿督”、“独中”、“华教”是例外,那么,“华人新村”、“油棕园丘”、“组屋”、“拿督公”、“垦殖民”、“肉骨茶”、“沙爹”、“峇峇、娘惹”等等,是不是都例外?可是,为什么偏偏“甘榜”和“炒粿条”却又不属例外?


举出这些例子,目的是说明,人工强制规范用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不能有一致性的规范,本身就不规范。

中国花了10年的时间和无数的资源研制《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却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词语统计用了三种语料库,但毕竟还有局限,收入的词语也可能有缺漏,不可能一下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必须5至10年修订一次。”(负责人李行健语)。这说明了规范的工作是永远在后头追着民间用词的改变,和新词汇的不断涌现。

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就有如汹涌大江,滔滔不绝。规范的工作,就有如尝试在上游去强制改变河道往一个方向,事倍功半。

语言是活的,有的词汇生命力较强,可以历久不衰;有的会自然凋零隐退,根本不需人工规划。马来西亚“华语规范化”的推行如果僵化的只用中国大陆的词,罔顾本地背景和特有的惯用词,会不会就此抹杀了自己的文化?


蔡立人
稿于2011-03-27
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zy.blogspot.com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汉语规范化的资料。现把它整理,简略摘要,并提出我个人看法,和大家分享。如有疏漏失误之处,实乃本人学识不足,词不达意,还望各位海涵,不吝赐教。


简介
1988年,中国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行文方便,以下通称“字表”)。

1998年,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研制《现代汉语通用词表》(以下简称“词表”)。字表和词表是中国致力于规范语言文字、语文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建设项目。其他已经立项的研制项目包括:《汉语外来词语规范原则》,《汉语缩略语规范原则》等三十余项。

词表在2001年完成并通过了专家鉴定。2005年进行修订工作。并在2008年正式发布《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前后历经10年。


词表收词原则
第一,词和语兼顾,并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和实用性收词。第二,根据词语的系统性,并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来收词。


词表的修订
词表在修订时经过以下过程。
(1)同“通用语料库” 的核心语料库里的词语比对。
(2)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权威词典所收的词语进一步比对。
(3)同厦门大学研制的新词语语料库进行比对。
(4)进行综合审读,必要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谷歌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再次调整。
(5)根据专家和有关部门审读意见陆续作了调整和删减。

最终形成的词表,收录词语共56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181个,双音节词语40351个,三音节词语6459个,四音节词语5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162个。

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承担了研制词表的任务。根据百度网的资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原则上收录了词表中的全部词语,同时还补充了少量词表中未收的词。


词表收录的词语
以下是我对词表所收录的词语的一些观察。

1. 词表里收纳了一些香港和台湾的中文,甚至源自方言的词语。例:


买单、埋单、货柜、跑马、抵死、小食、便当、包打听、速食面、单车、公车、小巴、计程车、阿飞、第一时间


2. 词表收纳许多外来音译词,例:

阿门、巴士、的士、摩托车、吉普车、逻辑、咖喱、咖啡、引擎、幽默、经济、桑拿、阿司匹林、爱克斯光、麦克风、卡拉OK、可卡因、可口可乐


3. 词表也收录许多被一些人认为是“旧”或“不规范”的词,比如:(括弧内是“规范”词)

报馆(报社)、暴毙(暴死)、几率(概率)、太空人(航天员)、太空服(航天服)、太空站(空间站)、机关枪(机枪)、塑胶(塑料)、斩获(收获)、公尺(米)、哩(英里)


4. 词表并不排斥其他地区(港台澳马新)一些普遍使用的同义词,例:

其他地区用词
公交车巴士/公车
出租车计程车/的士
自行车单车
卡车货车
集装箱货柜
报社报馆
倒闭收盘
塑料塑胶
洗澡冲凉
公尺
英里
土豆马铃薯
法院法庭
公安警方/警察
计算机电脑
伊斯兰教回教
古兰经可兰经
写字楼办公楼
安全套保险套
航天员太空人
空间站太空站
方便面速食面
课程表时间表


5. 以下是被一些人认为是“规范词”的却不在词表内。例:

磨车、甘薯(收录“番薯”)、小人书、最快时间(收录“第一时间”)、胡里胡涂(收录“糊里糊涂”)、血液透析、无线电话、混凝土搅拌车


6. 词表在网络用语收词方面比较保守,以下词都没收录在内:

电邮(收录“电子邮件”)、博客、网志、部落格、串行、源码、开源码


一点浅见

1. 词表的研制是以中国大陆社会为对象,所用来比对的资料库也是中国大陆的。不涵盖港澳台,更何况马新?

2. “词”和“字”不同。我们可以采纳中国推行的“汉语拼音”、《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里的规范汉字,因为我们没必要自行造字,或发展另一套拼音系统。

3. 至于“词”,我认为我们不必限制自己必须完全跟从词表,或者,放弃我们沿用已久的,去跟从词表里的同义词,只因为那是“主流”用词。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马来西亚在1997年把原有的“消防局”(Jabatan Perkhidmatan Bomba Malaysia) 改为“消拯局”(Jabatan Bomba dan Penyelamat Malaysia) 借以更贴切的反映消拯局的服务性质。虽然词表里只有“消防局”,但是,“消拯局”却是个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词。

4. 同样的,我认为我们也没必要迫切的改掉沿用已久,没有错误,且不会误导的,但却不在词表内的词。比如:
把“邮区”改为“邮政编码”、
“控方”改为“公诉人”、
“辩方”改为“辩护人”、
“庭警”改为“法警”、
“嫌犯”改为“犯罪嫌疑人”、
“捐血”改为“献血”、
“发货单”改为“发货票”、
“脚踏车”改为“自行车”、
“交通圈”改为“环岛”、
“交通灯”改为“红绿灯”、
“手提电脑”改为“笔记本电脑”
等等。

5. 再说,既然词表接纳其他地区的同义词,我们也没必要特意把我们习惯用,也被词表接纳的,改为词表里的另一个同义词。比如:
把“巴士”改为“公交车”、
“速食面”改为“方便面”、
“办公楼”改为“写字楼”、
“报馆”改为“报社”、
“警察”改为“公安”、
“收盘”改为“倒闭”、
“塑胶”改为“塑料”、
“时间表”改为“课程表”、
“可兰经”改为“古兰经”
等等。

6. 可以理解的,还有许多本地特有的一般用词没被网罗在词表内,比如以下这些,都是每天可以在我们的报章上看到的。
華裔、巫裔、印裔、小园主、垦殖民、原住民、组屋、甘榜
警长、总警长、总检察长、主控官、检控官、验尸庭、肛交
查案、座驾、抄牌、爆胎、封賜、勛銜、御詞、諭令
拋錨、刮刮乐、定位器、猛轰、索偿、抽佣、退税

至于像肉骨茶、沙爹、乌打、亚参鱼、峇峇、娘惹、长屋等等,完全地道的南洋词汇,更不可能被收录在词表内。

可能它们都有相应的“主流规范词”,问题是,我们有必要放弃这些词,而改用“主流规范词”吗?我认为,这些本地的惯用词本身就没有错误,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词表只能作为我们的参考,我们仍然需要自己的词汇。

7. 语言是活的,随着社会的进展,新词不断涌现是必然的。这不单是汉语,在其他语系和社会也是一样。

8.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强大,我认为中国的词表将会不断吸收许多世界各地的外来词或音译词。

9. 由于语言是跟着时代、社会环境、政治、科技不断的变化,如果放弃我们本身没有错误的惯用词,只采用词表和权威工具,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里的词,那是不必要,也和词表的收词原则不符。


词表研制负责人李行健说:“我们此次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虽然词语统计用了三种语料库,但毕竟还有局限,收入的词语也可能有缺漏,不可能一下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必须5至10年修订一次。”这正说明了“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几年之后,很多词会从常用词里隐退出来,又有许多表现稳定的新词会出现”。规范汉语是一件永续的工作,必须采取开明的态度和灵活的手法。

民间词语收藏家黄集伟说得好:“真正的语言是活的,它潜伏或奔突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会像新闻那样被正式发布,却像血液一样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每根血管中。”


蔡立人
稿于2011-03-25

如要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zy.blogspot.com

下载: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40.3MB)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网络版).doc (3.4MB) 下载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网络版).txt 1.4MB下载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






Next PostNewer Posts Previous PostOlder Post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