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是因为她希望中国文明崛起的真诚;
感触,是因为她列举和引用的中国古代典故,放在21世纪的今天,竟还是那么贴切。
老祖宗的智慧,是那么的博大精深!
龙应台提到《国语》一书中的“召公谏厉王弥谤”里的一段文字。
《国语》,是中国古代战国初期(公元前403年),由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上起公元前990年,下至公元前453年),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换言之,《国语》记录的,是距今2500到3000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你说,2500年前的古人的想法,和今天有什么瓜葛?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篇 “召公谏厉王弥谤”。当然,单就一篇文章,并不代表所有古人的价值观都适用于今日的社会。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
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读音gu三声,乐官,古代乐官多用盲人)献曲,史献书,师箴(读音zhen一声,劝戒),瞍(读音sou三声,没有瞳的盲人)赋,蒙(读音meng 二声,有瞳的盲人)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读音qi二声,‘耆艾’师傅)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 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读音xi二声,低湿)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读音zhi四声)。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对于这篇文字,我找不到和现代民主理念相违的地方。
今天的为政者容不下,听不进异见,借助各种法令克制着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限制大学生参与政治。发表言论者动辄就被警告,甚至生命威胁。于是,报章不得不自我审查。所有种种美其名为保障社会的安宁与和谐的动作,实为压抑人权以巩固政权。
为政者必须清楚了解,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才是他们存在的根本原因。让人民畅所欲言,容许人民提出不同的意见,再把这些意见归纳,斟酌处理和公正的执行,是为政者当然的工作。
龙应台在演讲结尾说:
“... 我的梦想是,希望中国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来会有免予恐惧的自由。”
这是智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肺之言。